加載中...
          您的位置:首頁 >商業頻道 > 正文

          中國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國的經濟將往何處去?

          2017-10-11 07:23:00 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吳秋婷

          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經濟也像一個懵懵懂懂的年輕人,在摸索中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如今,中國的經濟改革已走過了四載春秋。許多發展中國家在步入中等國家行列后,都失去了增長的動力和希望,最終陷入經濟停滯的泥淖。中國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國的經濟將往何處去?這些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10月10日下午,人民出版社與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合作舉辦了“講好中國故事,看好中國未來”的研討會,為中國經濟把脈問診。對于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前景,幾位參會學者都表達了樂觀態度,同時也就中國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問題建言獻策。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球表示,“看好中國經濟”并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許多學者經過長時間理性思考得出的結論。四十年的改革歷史和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都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但同時,也不應忽視中國經濟中的一些問題,例如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在內心充滿希望的同時,大家應當看到中國在社會結構層面、經濟體制層面所存在的問題。否則改革就將失去發展的方向和動力。

          同時,他認為,中國并不會重蹈拉美國家的中等社會陷阱。首先,中國的創新創業是中國擺脫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力量,用競爭力的增量來帶動存量。另外,中國推動了存量改革,也就是供給側改革,引入增量,也要減少無效的存量,中國的存量改革已經初見成效。

          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畢吉耀在會上談到,改革開放40年,漸進式的改革政策促使中國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的經濟總量現在已是全球第二,人均年收入8000多美元,到2020年,基本能夠實現小康社會,人均年收入可以達到1.2萬美元,跨入高收入國家的門檻。穩定的戰略目標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保障。鄧小平在80年代初制定了中國現代化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從80年代到現在每一次黨代會,每一次的五年規劃都是緊緊圍繞三步走的發展目標來推進。這種治理模式也開始為諸多西方國家所推崇。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認為,全世界的治理結構在過去一兩年內發生了大幅度的變化,中國有著西方國家不具備的人口數量優勢,同時為創造型平臺企業營造了適宜的發展環境,治理結構相對而言也具有穩定性。這些都為中國經濟創造了一個非常好的歷史發展機遇。通過國民收入的二次分配和產業政策的實時校正,中國實際上已經站在了比韓國、臺灣、香港以及其他幾個南美國家更高的平臺上。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認為,中國已經連續8個季度保持6.7%以上的經濟增速,如果這樣的平臺狀態能夠在未來一段時期繼續保持,這便意味著中國經濟自2011年以后的下行后,將迎來一個探底之后的新常態,中國經濟將會實現下行軟著陸。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已經走過最艱難的瓶頸期,生產關系的自我革命已經基本大功告成。

          對于中等收入陷阱問題,賈康認為這是中國接下來所面臨的一個歷史性考驗。過去,90%的經濟體抵達這個階段后,不能如愿跨過去,個別經濟體甚至在這個邊緣反復拉鋸,近20年更是沒有一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先例。在現代化發展的瓶頸處,中國需要有長遠的發展意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掌握好理性的度。世界銀行將高收入國家的臨界點數字不斷提升,在未來的8-10年時間里,中國人均國民收入需要穩定在1.5到1.6萬美元這條線上。唯有如此,中國才有足夠的新動能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有后勁去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關鍵詞: 中國 陷阱 收入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