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載中...
          您的位置:首頁 >金融頻道 > 正文

          智慧金融有“智慧”: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之道

          2017-10-13 08:48:00 來源:中國證券網(上海)

          “在新的經濟形態下,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地方政府、外部機構等各類生產工具和主體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在上海證券報記者調研采訪中,地方政府、銀行從業者、實體企業主一致認為,銀稅互動、投貸聯動、供應鏈金融等金融創新業務已成為企業提質增效的關鍵,是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的“法寶”。

          當前互聯網正在改變制造業的創新模式、生產模式、銷售模式、贏利模式和組織體系,抓住制造業創新的“牛鼻子”——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對銀行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構建起“互聯網+制造業+金融服務”的生態圈,融合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為企業提供采購、物流、支付和理財、融資等系列金融服務。

          用大數據“化圈解鏈”

          吳越大地作為全國領先的民營企業聚集地,率先在發展中遇到了成長的煩惱。日前,上海證券報記者赴上海、浙江等地調研時了解到,2011年以來因“兩鏈風險”(資金鏈和擔保鏈)而導致的銀行業信用風險壓力上升。

          浙江是全國經濟最活躍的區域,浙江銀行業所遇到的問題,是當前銀行業整體所面對問題的一個縮影。如何化解“資金鏈”“擔保圈”產生的風險問題,是必須面對的挑戰。

          “對于因市場經營出現暫時困難導致資金鏈緊張的企業,我們積極推動銀行采取銀團貸款法、授信聚攏法等‘幫扶八法’,幫助企業走出困境。針對擔保圈問題,我們積極利用大數據,及時預警、準確介入、防止蔓延,成效明顯。從目前來看,向好的風險拐點已基本確定。”據浙江銀監局副巡視員張有榮介紹,浙江省研發應用擔保圈風險識別系統(GRIT工具),生成以單個企業為核心的擔保圈關系拓撲圖,清晰刻畫擔保圈風險全貌和風險傳導路徑,進而預判企業最佳救助節點和時間點。

          這相當于給企業畫了一張清晰的“履歷表”,有助于從源頭上解決銀企信息不對稱的難題。

          而當張有榮回頭看本輪信用風險時,他認為風險暴露雖始于溫州、始于民間借貸,但根本原因在于經濟實體的“脫實向虛”。

          “我們多次就制造業融資狀況以及貸款下滑原因進行調研和剖析,其根本原因在于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過低。”張有榮認為,治本之道在于通過供給側改革,提高實體產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和資本回報率。

          “危”中有“機”,這倒逼著吳越區域經濟提前轉型升級。從效果來看,8月末浙江省銀行業非信貸資產和表外業務開始“收縮”,但總資產、各項貸款、中長期貸款分別增長7.9%、9.2%、26.3%,與實體經濟的協調性逐步增強。上海亦呈現這一趨勢。

          不做“撒胡椒面”式金融服務

          “因沒有固定資產,在尋求融資之路上我們曾經屢屢碰壁。”鉑略企業管理咨詢(上海)有限公司(下稱“鉑略”)副總裁王琿一語道出了創業者的共同痛點。

          她告訴記者,2013年公司成立之初僅有3位創業者,注冊資金僅100萬元,主營業務為通過互聯網提供O2O的財稅培訓服務和咨詢服務等,是一家典型的初創期科技小微企業。

          “在上海銀行的支持下,鉑略得以快速發展,2017年公司預計銷售收入超6000萬元,較2014年已增長近20倍。”王琿說。目前企業在資本市場的估值也已達數億元,并計劃于明年申請在創業板上市。

          據上海銀行副行長黃濤介紹,2014年上海銀行首先向企業提供了30萬元創業貸款,并于次年提供了100萬元法人透支貸額度以及150萬元股權質押貸款,并匹配了全國首創的“遠期共贏利息”(階梯式貸款利率定價)產品。今年上海銀行又向鉑略提供了800萬元“投貸保”貸款,同時匹配了投貸聯動等綜合金融服務。

          另一家上海投貸聯動試點行——華瑞銀行則表示,對投貸聯動商業模式的探索基本完成,目前涉及的行業包括生物醫療、海洋工程、智能制造、信息技術等,跟蹤項目數超過400個,已授信客戶數70個,授信總額近80億元。

          “一切使生活變得更便捷、更安全、更綠色、更幸福的企業,都值得華瑞去支持。”華瑞銀行副行長兼首席風險官解強總結道,該行不做“撒胡椒面”式的金融服務,要為科創企業提供“價值發現”和“價值培育”,進而成為一家專業的科創金融銀行。

          這家初創的民營銀行的表態,代表著當下銀行業深耕企業、伴隨成長的心聲。

          在臺州采訪時,記者遇到的企業主王正平、劉日志也是企業轉型創新的典范。兩人在2006年毅然將辛苦經營多年的傳統紡織企業進行轉型,成立了臺州西馬潔具有限公司,其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智能馬桶系列產品,推動臺州打造出全國智能馬桶產業的金名片。

          小小潔具的發展之路,也少不了農業銀行海門支行行長陳榮華的默默陪伴。融資并“融智”,他們將資金和行內專家的市場調研數據送到企業手中,讓企業堅定了轉行的設想和信心。“西馬人”不無感慨地告訴記者,企業最需要的就是銀行這樣“端盤子”服務的精神。

          智慧小微金融正起步

          在張有榮看來,信息技術數據化大行其道的當下,小微金融服務也需緊跟時代、緊跟科技,積極推動“大數據”分析技術應用,利用新技術改善風控手段,積極打造“智慧小微金融”。

          以BATJ為首的互聯網公司在金融科技布局上已走在前列,而如何主動融入金融科技變局,建設線上線下融合化、數字化、智能化的小微金融服務平臺,則成為商業銀行加快小微金融服務轉型升級的突破口。

          事實上,工行臺州分行也早在2013年與偉星新材聯手、推出了“工銀聚”電子商務服務,實現偉星新材下游經銷商在線查詢、下單和支付的同時,通過保理融資即可獲得在線貸款,隨借隨還。這一方面緩解了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另一方面還為企業提高了活期賬戶收益。

          “客戶經理人手一臺平板電腦,走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以及企業生產一線,為客戶現場辦理銀行卡發卡、貸款調查、調閱征信等,將貸款業務的線上申請與線下信貸調查高效地結合起來。”臺州銀行行長黃軍民介紹,新客戶貸款業務辦理時間從傳統作業的1、2天縮減至最短90分鐘,有效提高了客戶服務效率。

          泰隆銀行摸索出一套小微金融服務技術之后,已開始對外輸出。截至2017年8月末,該行與珠海農商行合作發放348筆“金海洋·微時貸”,貸款金額5552.58萬元。

          讓數據有價值、信用可變現、融資高效率還表現在上海市、浙江省力推的銀稅互動業務上。這套金融創新業務讓轄內銀行業能夠“以稅定貸、以稅管貸”。

          盡管金融創新方式很多,但在堅持商業可持續原則,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上,確保普惠金融發展可持續,銀行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正如張有榮所言,解決小微企業融資問題永遠在路上。

          關鍵詞: 智慧 企業融資 金融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