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載中...
          您的位置:首頁 >基金頻道 > 正文

          資管新規實施:結構化產品降溫 公募布局定增市場

          2016-07-29 18:09:07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李潔雪 深圳報道

            近日,證監會發布的《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運作管理暫行規定》(下稱《暫行規定》)正式實施。

            根據新規,目前市場上較多采用的分級產品或第三方機構差額補足優先級本金及收益的產品模式將不再符合要求。另外,《暫行規定》還大幅降低了各類資管計劃的杠桿倍數上限,高杠桿定增結構化產品也將成為過去式。

            有部分機構人士預計,資管新規的實施將限制私募等涉足結構化定增的機構,從而為公募定增創造更多空間。不過,亦有機構人士認為,考慮到資金的風險偏好不同,這些原本想通過結構化定增專戶參與非公開發行的資金,未必會選擇流向公募定增產品。

            資管新規沖擊結構化定增

            根據《暫行規定》的要求,股票類、混合類結構化資產管理計劃的杠桿倍數不能超過1倍;固定收益類結構化資產管理計劃的杠桿倍數不能超過3倍;其他類結構化資產管理計劃的杠桿倍數不能超過2倍。這對于此前以高杠桿結構化定增為主的機構而言,無疑將造成直接影響。

            北京一位深耕定增市場的私募投資經理趙駿(化名)向記者表示,“《暫行新規》對高杠桿結構化產品的影響還是很大的。一方面,機構配資受限后,原本追求高風險高收益的資金積極性會受到影響;另一方面,按照以前的分級模式,優先級資金無需承擔風險,而新規要求風險共擔,這也可能導致優先資金的規模減小。”

            事實上,據記者了解,部分機構近期已經在按照資管新規設計新的定增類專戶產品。

            據悉,北京一家此前熱衷于發行定增專戶的公募基金公司最新上報的定增產品,就采用了與以往產品不同的分級結構。

            “這家公司新上報的定增專戶按照A\B的模式設計,A\B的風險比是10:90,也即有利潤時A和B分別獲利10%和90%,虧損時A和B也必須分別承擔10%和90%。這種模式與老分級產品的模式是完全不一樣的,老分級的模式里A不承擔風險,做的是類貸款業務或配資業務,而新模式下則是收益共享,風險共擔。” 一位知悉該產品的基金人士向記者透露。

            而除了《暫行規定》以外,近期關于銀行資金不能對接資管產品的消息,更加劇了部分私募、基金子公司等機構的緊張情緒。

            據《21世紀經濟報道》此前報道,《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近日重啟征求意見,新版征求意見稿中,銀行理財投資非標資產,只能對接信托計劃,不能對接資管計劃,且不允許多層通道嵌套。

            據了解,目前多銀行已暫緩了原有的定增類專戶產品的配資業務。趙駿表示,“我們公司都是平層基金,所以基本沒什么影響,但對于做結構化產品的公司而言,沖擊是很大的。很多結構化產品優先級的主要資金都來自銀行,如果優先級資金來源都沒有了,那就沒法做了。”

            公募加速進軍定增市場

            而在私募、基金子公司、券商資管等機構參與非公開發行受到限制的情況下,有部分市場人士認為,公募定增基金將迎來更多資金追捧,成為今后定增的主渠道。

            北京一位公募總裁助理鐘晨(化名)向記者表示,“我認為結構化定增專戶的受限,并不會給公募參與定增帶來多大的資金增量。因為《暫行規定》的實施最大的實質影響是優先資金規模的減少,這是整體性的。原本做劣后的資金,并不會因為杠桿比例降低就轉去參與公募的平層基金,因為這部分資金追求的還是高風險高收益;而對優先資金而言,杠桿降低它們的風險也會減小,也很難轉換為平層資金。”

            另外,有不少機構人士預期,隨著定增市場增量資金的萎縮,非公開報價的火熱將有所降溫,定增標的的折價率將隨之上升。對此,鐘晨也認為應視具體項目而定。

            “目前市場上確實有大量的結構化定增產品,尤其是一些一年期的定增產品,但《暫行規定》的實施能減多少定增規模還不好說。因此,討論定增市場資金的萎縮是否會對折價率造成很大改變,還需要觀察。目前市場資金參與定增的需求仍然非常旺盛,此外,相對來說現在市場還是一個資產荒的市場,我覺得折價率高低還是得看具體項目。” 鐘晨分析稱。

            事實上,僅從公募基金而言,進軍定增市場的熱情的確在不斷加劇。

            數據顯示,截至7月28日,市場上正在發行的新基金中,有5只明確以定增為主題,包括九泰銳益定增、九泰瑞豐定增、大成定增、博時睿益定增和銀華鑫銳定增。

            此外,證監會7月22日公布的基金申請核準進度公示表顯示,截至7月15日,有13只以定增為主題的基金已經拿到發行批文。另外,還有8只定增基金在排隊等待批文。

            而除了上述二十余只定增主題基金外,目前市場上已經成立的定增基金也達到了11只,其中5只為去年成立,6只為今年成立。

            可以看到,無論是新基金的發行還是新品的申報,定增基金都成為公募追逐的焦點。對于公募加速進軍定增市場的情況,

            華南一位公募定增基金經理李云(化名)談到,“定增的盈利機制是存在的,公募基金在參與定增上也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所以越來越多公募想參與到這個市場,也是正常的現象。但不得不提的是,這一市場的競爭其實已經比較激烈。”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傳統公募定增基金外,近期還有公募基金打起“擦邊球”,將目光瞄向定增破發股。日前融通新推出的一只基金就采用了“定增破發為主,輔以量化管理”的策略。

            對于這一策略,業內看法不一。

            “從統計數據來看,這個策略是成立的,但風險也是挺大,博弈性其實挺強。” 趙駿坦言。

          關鍵詞: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