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載中...
          您的位置:首頁 >證券頻道 > 正文

          10000元!理想也變“卷”了,下場發補貼!價格戰究竟要打多久?比亞迪:3-5年……

          2023-09-07 17:35:31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據理想汽車微信號,8月30日,理想汽車宣布,為慶祝理想L系列交付一周年,累計交付突破25萬輛,在2023年8月30日(含)至2023年9月30日(含)期間,新定購理想L9、理想L8、理想L7任一車型并通過合作保險機構購買車險的車主,可享保險補貼10000元。

          這輪優惠活動,意味著此前一直對價格戰持觀望態度的理想也開始涉足價格戰領域。


          (資料圖片)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8月以來,已經有特斯拉、蔚來、零跑、哪吒等超過10家車企紛紛宣布降價,新一輪汽車價格戰洶涌來襲。

          那么這場價格戰將會持續多久呢?比亞迪近期給出了一個答案:3-5年。

          最近在比亞迪2023年半年度業績會議上,王傳福就表示,比亞迪未來3-5年會打價格戰,或者在細分領域打價格戰,比亞迪有充足的準備。

          據了解,2023年上半年,比亞迪實現營業收入2601.24億元,同比增長72.72%,實現凈利潤109.54億元,同比增長204.68%,營收和凈利潤雙雙創下歷史新高。

          從銷量上看,2023年1-7月,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151.78萬輛,同比增長88.81%。其中,DM插混車型累計銷售約75.77萬輛,同比增長91.4%。這意味著,比亞迪已經邁入通過高銷量支撐規模化生產,再通過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為企業提供更多的資金“彈藥”的正向循環。有了充足的資金“彈藥”,無論是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價格戰,還是投入研發構建科技“護城河”,比亞迪都能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在比亞迪、特斯拉等頭部車企的帶動之下以及其他品牌的跟隨之下,行業價格戰或許會持續數年之久。

          7月汽車行業利潤下降30%!新能源汽車成“重災區”?

          一組數據揭露了當前汽車行業的“底色”。

          日前,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發文稱,今年1~7月,國內汽車行業收入和成本分別為5.3萬億元和4.6萬億元,同比均增長12%;同期利潤僅為0.26萬億元,同比微增1%。

          文中顯示,今年1~7月,國內工業企業平均利潤率為5.4%,汽車行業利潤率為4.9%,不及行業整體。而經過一系列價格戰后,今年7月,汽車行業在成本同比增長6%的背景下,利潤率同比下降了30%。這或意味著,“增收不增利”的現象仍困擾著汽車行業。

          圖片來源:崔東樹個人微信公眾號截圖

          “7月工業企業單位成本首次同比減少。大宗商品價格低位運行,中下游行業原料成本壓力有所減輕。有色冶煉行業利潤增長1.17倍,增速明顯加快。上游碳酸鋰成本過高,導致新能源(車型)生產成本高,虧損較大。”崔東樹表示,汽車行業在高基數下的產銷較好。其中,燃油車盈利,但萎縮較快。新能源車高增長,但虧損較大,矛盾壓力也較大。

          公開數據顯示,碳酸鋰等原材料價格自2022年11月沖高到接近60萬元/噸后,便持續下跌。到2023年4月底,碳酸鋰價格已跌破17萬元/噸,此后價格雖有所反彈,但近期仍保持下跌走勢。上海鋼聯發布數據顯示,8月29日,電池級碳酸鋰較前日下跌2500元/噸,均價報21.50萬元/噸。

          “全年來看,隨著供應的釋放,碳酸鋰遠期過剩壓力比較大。”中信期貨研究員楊飛認為,2023年四季度碳酸鋰現貨價格將收斂至較低水平,而碳酸鋰期貨主力合約LC2401又面臨供應釋放和消費淡季的雙重影響,向下仍有空間。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孔澤思 攝(資料圖)

          事實上,愈發頻繁的車市“價格戰”,正試圖擰干汽車全產業鏈上的每一滴“油水”。不僅是生產端,下游經銷商同樣面臨利潤下滑等危機。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2023年上半年全國汽車經銷商生存狀況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50.3%的受訪經銷商面臨虧損,虧損比例為近五年最高。實現盈利的經銷商比例為35.2%,持平的比例為14.5%。

          “2023年上半年,多重因素引發多起大規模大幅度的新車降價,既有新能源汽車,也有傳統燃油車。價格混亂,吞噬了經銷商本已微薄的利潤。”流通協會方面表示,人員流失、運營成本及費用增加、客流量減少,線索轉化成本提升等因素,也對經銷商的生存環境造成負面影響。

          分品牌來看,豪華、進口車經銷商的盈利表現較好。《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47%的豪華、進口車經銷商實現盈利,而合資和自主品牌經銷商分別只有27.3%和24%。這一現象也與車市消費特征相吻合。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1~7月,豪華車零售同比增長11%,市場表現較強。

          “價格戰”給經銷商的新車銷售業務造成嚴重挑戰。《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新車銷售業務占受訪經銷商整體營收的80.3%,但貢獻的利潤占比僅為4.9%,遠低于2022年底的19.7%。其中,合資品牌的新車銷售利潤占比最低,僅為1.9%。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僅有24.9%的受訪經銷商完成了廠商半年銷量任務。這或意味著,照此趨勢,將有超過七成的經銷商,無法在年終拿到或拿全廠家返利和補貼。分品牌來看,同樣是豪華、進口品牌經銷商的目標完成情況相對較好,約有32.4%的經銷商完成了年度銷售目標;自主品牌中,接近半數(48%)的經銷商完成度在70%以下,完成半年度銷量任務的經銷商占比僅有14%。

          圖片來源:流通協會

          “促進利潤明顯改善主要靠豪華車的生產恢復,前期的芯片損失導致豪華車生產低迷,影響了巨大的利潤增速。”崔東樹分析認為,未來隨著豪華車恢復增長,汽車行業利潤仍會改善。

          “目前,汽車行業面臨艱難挑戰,政府、協會及企業都在努力推動市場回暖。國家減稅、地方政府補貼、廠家支持等眾多促銷費措施,對需求消費端實現了較強的拉動作用,將加速汽車市場恢復。”流通協會方面表示。

          又來!8月份以來11家車企宣布降價,銷售終端直言“競爭太激烈”

          “行業競爭太激烈了,賠錢也得賣。”近日,《證券日報》記者走訪北京地區多家汽車4S店,銷售人員向記者感慨。

          車市“價格戰”硝煙再起。據記者不完全統計,8月份以來截至8月15日,已有11家車企宣布對旗下部分車型降價,降價幅度在1萬元/輛至6萬元/輛不等。記者在走訪中發現,汽車降價促銷氛圍在終端漸濃,部分車型的降價已落地實施。

          “‘價格戰’對汽車產業的影響是雙面的。”Co-Found智庫秘書長張新原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一方面,“價格戰”可以刺激汽車銷售,緩解行業庫存壓力;另一方面,“價格戰”也在擠壓企業的利潤空間。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N933300078 (圖文無關)

          “市場競爭太激烈,近期降價促銷主要是為了達成年底的銷售目標,加速搶占市場。”北京市海淀區一家4S店工作人員告訴《證券日報》記者,門店的降價政策將持續到年底。

          記者注意到,在該店內最顯眼的位置擺放著展板,上面列明了正在降價的4款車型。“這上面標注的是零售價,降價后的價格都比標注價要低,現在買很劃算。”上述工作人員說。

          而在另一家汽車4S店內,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店內擺設的兩款車型都在降價。”就其中一款售價為24.88萬元的新能源車型,該工作人員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經過價格優惠、店內補貼以及北京市政府的補貼,上完保險后的最終價格為18.88萬元,相當于一輛車便宜了6萬元。

          實際上,進入8月份,汽車“價格戰”硝煙逐步蔓延,目前已有逾10家車企參戰,其中既有造車新勢力也有傳統車企。

          “這輪‘價格戰’側面反映了市場的激烈競爭,新能源蠶食燃油車市場,一些合資品牌不得不犧牲利潤保市場。此外,今年以來動力電池價格回調,使得新能源車成本降低,也驅動了此輪降價。”蓋世汽車研究院研究員王顯斌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證券時報、證券日報、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董天意)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