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載中...
          您的位置:首頁 >證券頻道 > 正文

          鉆石賣不動了?DR半年關27家店,店均收入降56%

          2023-09-01 07:30:21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边@句經典廣告詞在深入人心的同時,也奠定了寶石之王——鉆石的行業地位。但如今,被視為求婚標配的鉆石,似乎沒那么吃香了,曾連續3年市占率第一的DR鉆戒(以下簡稱DR)也陷入了“賣不動”泥沼。

          8月29日,DR母公司迪阿股份(SZ301177,股價34.4元,市值138億元)發布2023年半年度報告。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迪阿股份的營業收入較上年同期減少40.45%至12.42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則較上年同期驟降90.77%至5341萬元。

          圖片來源:半年報截圖


          (資料圖)

          拋棄了鉆石的年輕人,現在都去買什么了?

          毛利率同比減少1.34個百分點 “品牌勢能等仍需進一步提升”

          憑借首創的“男士一生僅能定制一枚”“一生只送一人”的定制規則,DR向消費者傳達的“一生唯一真愛”理念曾深受年輕人追捧,讓其成為國內鉆戒市場的頭部品牌之一。

          據Euromonitor數據,在中國黃金珠寶首飾行業市場規模增速放緩,2014~2021年行業復合增速約為4.34%的時候,迪阿股份卻呈現出極具“逆勢上行”的增長趨勢,2019~2021年營收復合增速高達66.65%。

          圖片來源:DR官網截圖

          曾經有多輝煌,現在就有多落寞。

          近一年來,DR飽受爭議。先是被傳出成本千元卻賣出上萬元高價,后又傳出“花錢就能刪除購買記錄”的消息,引發大眾對其“真愛法則”質疑。盡管DR方面曾多次發出聲明回應上述謠言,但依然無法完全消除消費者的顧慮。

          “蒙塵”的DR影響到了迪阿股份的業績。迪阿股份2023年上半年,營收、凈利潤雙降,其中,營收較上年同期減少40.45%至12.42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較上年同期下降90.77%至5341萬元。公司綜合毛利率為69.29%,較上年同期下降1.34個百分點。

          對于上半年營收同比下降40.45%,迪阿股份稱,主要系上半年國內經濟雖呈恢復態勢,但消費環境依然面臨壓力,可選消費增長乏力,鉆石鑲嵌市場短期內需求仍顯不足;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使得作為重要避險工具的黃金需求顯著提升,對鉆石鑲嵌類產品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鉆石鑲嵌行業呈現周期性調整;2022年公司戰略性擴張,門店數量大幅增長,但品牌勢能、品牌形象、渠道運營能力仍需進一步提升。此外,部分網絡媒體發布不實謠言,亦對公司銷售造成不利影響。

          半年關27家店 店均收入下降56%至163萬元

          接近高化品牌的坪效,曾是DR的光環,如今卻成了品牌的“包袱”。

          “公司基于長遠發展的戰略考慮,在2022年進行了戰略性擴張,門店運營管理工作也面臨諸多挑戰。”迪阿股份在2023年中報中表示,今年上半年,公司積極調整渠道策略,對現有門店進行調整,報告期新開門店15家,關閉門店27家,凈減少門店12家。截至報告期末,公司門店數量為676家,均為自營門店。

          圖片來源:關注函回復公告截圖

          迪阿股份在7月下旬回復深交所的關注函中透露,今年上半年所有門店店均收入下降56.03%至162.94萬元,而2022年同期則為370.56萬元。

          為何璀璨的鉆石,當下卻不吃香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鉆石自2022年開始,就逐漸“失寵”。

          《2022中國珠寶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珠寶首飾產業市場總規模約為7190億元。其中,鉆石產品市場規模約為820億元(同比下降18%),而婚戀消費是鉆石需求最重要的部分。

          “同為珠寶首飾類目的鉆石品類需求呈現周期性調整,零售端需求萎縮導致整個天然鉆石市場在2023年上半年持續低迷,成品鉆石價格處于下行通道。”迪阿股份亦在2023年中報里提到。

          與遇冷的鉆石不同,黃金正在悄然走熱。中國黃金協會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全國黃金消費量554.88噸,與2022年同期相比增長16.37%。其中:黃金首飾368.26噸,同比增長14.82%。

          東吳證券下調了對迪阿股份的盈利預測,“迪阿股份目前門店仍在調整中,考慮到門店調整時期存在不確定性,終端鑲嵌的需求恢復也存在不確定性,公司全直營模式下成本端支出又比較剛性,且短期內可能仍然較高,我們下調公司2023~2025年歸母凈利潤從8.4億元、11.5億元和14.5億元至1.75億元、2.8億元和3.2億元。”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孔澤思 攝(資料圖)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