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載中...
          您的位置:首頁 >證券頻道 > 正文

          木林森上半年業績微增 與新余子公司資金往來款余額超4億元

          2023-08-26 15:32:43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8月24日晚間,木林森(SZ002754,股價8.40元,市值124.7億元)發布半年度報告,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約83.15億元,同比增長2.54%;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2.04億元,同比增長0.83%。

          圖片來源:財報截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研究發現,木林森2023年半年報有兩點值得關注,一是該企業報告期內共計提減值準備4046.8萬元,其中主要來自應收賬款信用減值損失;二是該企業報告期內對子公司新余木林森電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余木林森電子”)發生3000萬元的往來款,截至報告期末,木林森對該子公司資金往來款余額為4.15億元。根據木林森同步發布的關聯資金往來情況匯總表,報告期末,木林森與子公司及其附屬子公司的往來資金余額也不過4.53億元。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兩大品牌:朗德萬斯增長,木林森下滑

          木林森是LED行業頭部企業之一。根據財報數據,今年上半年,朗德萬斯和木林森兩個品牌的營業收入分別為52.83億元、28.67億元,分別同比變化10.55%、-9.60%。

          實際上,作為約5年前收購的品牌,目前,朗德萬斯是木林森的業績支撐,該品牌在歐美照明市場深耕多年,產品涵蓋家居與辦公照明、工業照明與工業照明系統、智能家居業務和健康照明四大板塊。木林森半年報介紹,朗德萬斯的產品在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銷售,在高端光源和智能家居市場也占有重要地位。

          在今年5月的業績說明會上,木林森方面介紹,自并購以來,朗德萬斯營收持續穩定,利潤大幅改善。截至2022年底,對內公司已經初步完成朗德萬斯業務整合,優化內部組織結構,完善激勵措施并持續研發投放新產品;對外持續開拓亞太、南美等區域新渠道、新市場。

          木林森品牌方面,今年上半年,營收有不小下滑。公司此前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國內木林森品牌持續拓展國內銷售渠道網絡和線上零售。

          在近幾年光伏儲能火熱的背景下,木林森也試圖借助朗德萬斯的優勢試水光伏賽道。其此前公告介紹,公司通過設立控股子公司朗德萬斯新能源有限公司從事相關經營業務,未來公司將充分發揮朗德萬斯海外品牌豐富的運營優勢和覆蓋全球140個國家及地區的營銷渠道優勢,結合國內成熟的光伏和儲能產業鏈,推廣家用分布式光伏和儲能產品。但半年報中,木林森對此并未有進一步進展的介紹。

          與子公司發生大額資金往來款

          業績以外,木林森上半年的應收賬款計提準備和關聯資金往來情況同樣值得關注。

          根據木林森半年度計提減值準備的公告披露,2023年1月~6月,木林森共計提減值準備4046.8萬元,主要由應收賬款的信用減值損失及存貨減值損失構成,其中應收賬款信用減值損失達到了3693.99萬元。根據半年報,木林森期末應收賬款金額為36.96億元。

          圖片來源:財報截圖

          關聯資金往來方面,根據木林森同步發布的《2023年半年度非經營性資金占用及其他關聯資金往來情況匯總表》,報告期內,木林森不存在非經營性資金占用情況。不過,在與其他關聯方的資金往來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木林森與其子公司新余木林森電子在報告期內存在較大額的資金往來。

          根據披露,在今年初,新余木林森電子的資金往來余額為4.26億元,木林森將這筆資金列入“其他應收款”科目;今年1月~6月累計發生額為3000萬元,同時,新余木林森電子償還4054萬元,到本報告期末,資金往來余額仍有4.15億元。

          雖然金額較大,但木林森并未在資金往來公告中說明資金往來形成的原因。記者在8月25日上午也撥打了木林森公開電話,嘗試了解該項資金往來的具體原因等,但工作人員表示,以公告披露為準。

          記者從上述工作人員處了解到,新余木林森電子前身為新余市木林森線路板有限公司,該企業是公司的生產基地之一,主要負責PCB線路板生產,“但不是我們的主營產品”。

          木林森在2023年半年報中披露,新余木林森電子期末凈資產為6.31億元,報告期內實現營收約1.5億元,實現凈利潤為虧損7309.87萬元。

          木林森的實控人為孫清煥,他在今年6月底剛完成一輪減持,共減持股份1.02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6.85%。按披露的成交均價計算,當時減持合計變現約8.34億元。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