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載中...
          您的位置:首頁 >股票頻道 > 正文

          區別對待賬面損失和實際損失

          2017-10-11 07:13:00 來源: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布,將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72歲的美國經濟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以表彰他在行為經濟學上的貢獻。今年的經濟學諾獎獎金為900萬瑞典克朗(約折合735萬元人民幣)。除了經濟學家這個頭銜之外,塞勒還有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身份:演員。在獲得2016年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電影《大空頭》中,塞勒本色出演,客串扮演了一名經濟學家,他和賽琳娜戈麥斯去了拉斯維加斯的一家賭場,向人解釋什么是擔保債務憑證。

          這位經濟學家有趣的股市很多,當然,作為一個股市的投資者,我們更關心的是這位經濟學家對于股市的解釋。

          你準備去電影院里看場電影,可就在去電影院的路上,出現了一個小插曲:

          插曲一:坐車的時候,你發現丟了50元公交卡,這時你還會按照原計劃去電影院花50元錢看嗎?

          插曲二:坐車的時候,你發現幾天前花50元買的電影票丟了,這時你還會繼續去電影院重新花50元錢看嗎?

          在前一種情況下,大部分人會選擇繼續看電影;而在后一種情況中,大部分人放棄了計劃。他們悻悻地想,看網上的資源也是一樣的。——同樣是損失了50元錢,怎么就給人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呢?

          被測試者內心不自覺會產生兩個心理賬戶:“電影賬戶”和“公交賬戶”。第一種情況,即公交卡丟失時,相當于“公交賬戶”受到了意外損失,與電影票本身沒有關系,也沒有理由不去看電影。第二種情況,即電影票丟失時,相當于本來的“電影賬戶”忽然遭受損失,人的感覺更可能是“我如果繼續堅持要看電影,就相當于花了多一倍的錢買了一張票”,由于“超支”,最終導致大多數人選擇放棄看電影。

          理查德塞勒在1985年曾進行過一項研究,在這項研究中,他提出了一個如今在經濟心理學中十分熱門的概念:心理賬戶。

          所謂心理賬戶,就是人們在心里無意識地把財富劃歸不同的賬戶進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賬戶有不同的記帳方式和心理運算規則。而這種心理記帳的方式和運算規則,往往與經濟學和數學運算方式并不相同,因此經常會以非預期的方式影響著決策,使個體的決策違背最簡單的理性經濟法則。人們在進行各個賬戶的心理運算時,普遍特點是并沒有追求理性認知范疇中的“效用最大化”,而是追求情感層面上的“滿意最大化”。

          當大多數專家把心理賬戶作為人的非理性進行批判時,我們應該明白,這種心理因素的存在,對人來講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在人類進化過程中也沒有被弱化甚至消失。想象我們的祖先在惡劣的環境下,連溫飽都沒有保障,首要的因素是長期生存下來,很多時候最優策略是追求風險小到零的“滿意最大化”,而不是“效用最大化”。

          區別對待賬面損失和實際損失?

          我們容易將拋售后的股票虧損和未拋售的股票虧損劃入不同的心理賬戶中,感覺上,拋售之前是賬面虧損,拋售之后才變成實際虧損。而在客觀的時點上,二者沒有實質差異。比如48元的股票跌到20元,就是虧損了28元,但持有到這個時候的投資者可能更愿意繼續持有,因為這感覺只是賬面虧損,賣出了,就變成實際虧損了。可能導致的結果是,他繼續持有到10元。決定是否繼續持有,跟虧損多少沒有關系,跟它是否值這個價才有關系。

          盈利資金再投資時,謹慎度降低。投資者往往在潛意識里認為賣掉其他股票的盈利資金,反正是賺來的錢,處理的謹慎程度可能低于工資收入等其他投資資金。

          關鍵詞: 損失 賬面 實際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