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載中...
          您的位置:首頁 >行業頻道 > 豫聞天下 > 正文

          豫聞人物專訪:河南省腫瘤醫院王剛成(視頻)

          2014-02-12 23:14:08 來源:

            據中國腫瘤登記年報顯示,我國近20年來,癌癥呈現年輕化及發病率和死亡率三線走高的趨勢,每年新發腫瘤病例約為312萬例,平均每天8550人,平均每分鐘有6人被診斷為癌癥。那么,腫瘤到底是什么?該如何預防和治療呢?

            主持人:您應該是特別喜歡現在的工作吧?

            王醫生:對,我很喜歡。從上大學開始,上大學的時候,剛開始報志愿的時候,對這個職業認識并不深,只是感覺很神圣,就選擇了這個職業,這個職業是永無止境的,需要永遠學到老,干到老學到老的一種職業。

            主持人:大學里面不是學的一些課程嗎?應該是對整個系統或者程序比較了解的嗎?

            王醫生:大學里面的課程和現實臨床工作中差別是很大的,比如說:人體解剖,也就是尸體的解剖,和現實工作中人體內的結構完全是兩碼事。我曾經碰見一個病人,他體內的臟器完全是長反了,這就是先天性的變異,正常人的肝臟是在右邊,他長到左邊。不會影響他的生活,但他做手術時給人的感覺是很不舒服。

            主持人:在您從事醫生職業這么多年之后,您現在是怎么認為這個工作呢?您覺得是您理想的工作嗎?

            王醫生:現在我感覺我的工作,其第一是有很大的興趣,第二是有一種自豪感,第三個是一種收獲吧。我看到病人很滿意、很高興的出院了,我從內心有種使命的釋然。感覺又挽救了一個生命,還有很多患者,在省內外做不了的手術,他們千里迢迢找到我,我把問題給他解決了,是人生價值的體現。

            主持人:聽說你也是經常接手一些別人不接收的、疑難雜癥的患者。在做手術的過程中也有一些創新,您能不能舉個例子,說說您的創新點?

            王醫生:比較典型的有這樣一位患者,就是婦科的膀胱陰道瘺,我想了一個辦法,假如這個人有大網膜,大網膜是人體的一種結構,我就把大網膜從膀胱里面拉出來,也就是在兩個瘺口之間隔層東西,把這個通道打斷,通過膀胱固定,人體內的器官都是有生命性的,會收縮會跑,還會還原到原來的地方,把大網膜固定在兩個瘺口之間,阻斷兩個瘺口間的瘺道。在手術臺上自信就是成功的一半,自信必須建立在技術和生理條件上。

            精于專業,敢于創新,富有個性,用心工作,這就是王剛成對自己的評價。

            主持人:您在生活中和工作中狀態是一樣的嗎?生活中您是什么樣一個人?

            王醫生:學醫的,大多數時間是在醫院和家庭。家庭像我們平常說的旅館一樣,真正參與其他的生活比較少。

            主持人:在我們的印象里面家庭是一個港灣,怎么在您這就變成了一個旅館了呢?

            王醫生:在我女兒小的時候,晚上基本都是八九點回去,回去的時候孩子和妻子已經都睡覺了。早上六點多我又起床去上班,她們還沒起床我就又走了,所以家就像一個旅館一樣。我住的家屬院,很多人都不認識我,認為我姑娘是個單親家庭,根本見不到爸爸。偶爾一次別人碰見我和女兒一塊,回頭率很高,他們就會想,怎么會突然出現個爸爸。

            主持人:那您內心是什么樣的感受呢?

            王醫生:我感覺就我這個工作是有價值的,我會努力照顧我的姑娘,給家庭一些回報和溫暖。當然,我還需要努力去彌補這些,畢竟我是一個孩子的爸爸,盡可能的給孩子更多的父愛。

            主持人:在女兒的眼里面她的爸爸是什么樣?

            王醫生:在別人面前,她說爸爸是一位外科大夫,給很多病人做手術,感覺很自豪。

            主持人:可能在孩子的眼里,她不知道做手術到底是干什么,但是她肯定能知道這一點,做手術能救人。

            王醫生:對。我愛人也是醫務工作者,她對我還是比較了解的,有事隨時出去了,還是很理解。

            主持人:嗯,沒有更多的責怪,正如這份工作有時候讓人覺得很神圣,但是,聽您這么一說,頓時又覺得它很難以讓人去想象。

            王醫生:對,特別是做外科,需要一定的付出、投入,更大一部分的是責任。一個病人恢復不好,可能整天都會想著怎樣讓他盡快恢復好,能康復能出院,是這么一個情況。

            主持人:同事怎么評價您?

            王醫生:都喊我“老催”

            主持人:您姓王,怎么喊您“老催”呢?

            王醫生:喊我“老催”和我的性格有關系,有些病人情況很嚴重,這邊是需要搶救的病人,我恨護士和大夫做的慢,我要催他們去落實,催并不是去慌,要抓緊時間去落實這個事,先抓著主要矛盾。有護士給我開玩笑,“老催”又催哩,我給他們解釋,不是催,是急病人之急,換成是你的親人或者是你,這邊是急著的,你說你急不急?工作很多,我理解他們確實很忙,但需要有條理,要有主次,所以說,當我去監督他們,去催他們的時候,他們給我開玩笑,但是他們也都很理解,沒有怨氣。

            主持人:我覺得您這個“老催”的稱號,對您來說更是一種尊重的稱號。如果說世界上多了像你這樣的好大夫,我估計更多的醫患關系不會再存在了。

            王醫生:將心比心,去溝通,去交流,我認為醫患關系主要還是考慮溝通問題。

            患者家屬:我父親當時檢查出來這個腫塊以后,想找個好醫院來確診這個病情,當時就找了王主任。找王主任后,王主任就說,手術風險很高,會盡一百二十分的努力,咱們就像兄弟像一家人一樣一起來克服這個難處,當時王主任的那句話真是讓我熱淚盈眶,他說我能體諒作為一個病人家屬的困難,而且手術花費需要很多,反正我在他身上感覺到什么是醫生,一個真正的醫生并不像社會上傳言的那種醫生身上有很多的外異,好像醫生這個名字一聽到心里就有種防御感,在他的身上用他的實際行動真的讓我懂了,懂了一個什么樣的人才是醫生,而且他的醫術真的讓我們全家人很折服。

            工作中將家庭當做旅館的王剛成,得到了妻子、孩子的理解和支持,在用心付出之余,他的強烈的責任心,也讓他有了一個“老催”的外號。

            主持人:您能不能給大家介紹一下,您所從事的這個職業里面一個特別常見的名詞就是腫瘤,而且河南是一個人口大省,每年的腫瘤患者都在增加,而且它的速度還很快,人數還很多,那么腫瘤到底是怎樣一個概念呢?

            王醫生:腫瘤,簡單來說,從基因、環境、生活習慣、飲食基本這幾大塊,治療認識是一種恐慌,對它的發病發展也是一種恐慌,為啥大家都害怕這個癌,癌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它容易轉移,有些病人好多治不好,因為它已經轉移了,順著血、淋巴道,甚至種植,比如說樹上一個種子掉到地上它就生根發芽了,這是它的生物特性。

            主持人:那有沒有什么方法預防呢?

            王醫生:腫瘤的治療在于預防。在早期,像胃癌、大腸癌、甚至是腎癌,切過后就好了。像大腸癌粗略的一個概率,能活5年以上的基本在50%,這是把早期晚期全部放到一塊統計的。很多早期病人,切過以后就好了,沒事了,并不是大家想的那么夸張。

            主持人:預防之前其實是發現的過程,發現的過程最好的辦法就是體檢。

            王醫生:體檢。一個是周期性的,比如沒啥癥狀,到一定年齡了,做個胃鏡、腸鏡,我認為能管兩年,也可能能管更長,因為腫瘤的發生發展也得兩年左右,就是出現,比如說現在這個桌面很光滑,它也可能兩年以后會出現這個情況。有這種家族史的病人,年齡段應該再提前。典型的,從上面來說,食道,早期稍微會有點阻隔、有點噎,或者有點疼不舒服,就應該做個最普通的檢查照影看看。下面包括大腸、結腸和直腸,直腸癌的一個典型方面就是下墜,大便帶血,排便次數改變,形狀改變,而肚子慢性疼下墜,這都要注意。

            主持人:其實這個身體稍微反映出來的不適都應該注意。難道治療腫瘤的方法就是切除嗎?

            王醫生:現在目前這種實體腫瘤,只要能切除的情況下,是首選手術。實體腫瘤有個別的腫瘤,是通過保守內科治療,比如說淋巴瘤最典型,需要內科化療,才會治愈,白血病它不是實體腫瘤,是血液上面的,也是通過化療。一般情況下90%首選手術,在安全的情況下,能手術切除的首先手術切除,切除后根據它的性質,它的進展期再進行后續的治療。

            主持人:您行醫這么多年,能不能給普通的人、沒有疾病的人一些建議,不管是生活上還是工作上的健康小建議。

            王醫生:預防大腸癌、直腸癌,飲食方面盡可能少吃高熱量的東西,多吃點纖維素多的東西,比如芹菜、菠菜,少吃面包黃油熱量比較高的巧克力。為啥西方人比中國人得直腸癌的百分率高,因為他們吃的是高熱量的東西,排大便少,排大便少等于這個東西在你體內一直存放毒素,排不出來,一直在體內放著,所以得病率高。第二就是早上中午晚飯,吃飯要有個量,過量會增加腸道負擔,增加腸道負擔會產生一些炎癥,胃炎等就會顯現出來,晚上盡可能少吃。

            主持人:您覺得您最受益的是什么?

            王醫生:好多東西我能融會貫通,我選擇的這個職業,手術能做好,康復的病人越多就是我最大的受益。

          關鍵詞: 人物 專訪 河南省

          最近更新